<script src="http://tv.people.com.cn/img/player/v.js"></script><script>showPlayer({id:"/pvservice/xml/2021/6/2/7763ed7b-d8d3-4c9e-98ee-15455648218c.xml",width:600,height:450});</script>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5月21日,电影《柳青》上映,讲述了人民作家柳青扎根皇甫村创作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故事,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
为什么要拍柳青?如何以光影再现柳青扎根基层、深入人民、潜心创作的过程?近日,电影《柳青》制片人王苗霞、导演田波、柳青扮演者成泰燊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讲述影片拍摄幕后故事和创作心得。
立志拍柳青 讲述人民作家心路历程
拍柳青的愿望,早在多年前就根植于导演田波的内心深处。
2010年,田波在拍摄《路遥》纪录片时,发现了一段关于路遥的创作往事:当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作品第一部“出炉”遭受非议的时候,他都会来到柳青墓园,独自待一会儿。甚至在《平凡的世界》大获成功之后,路遥选择在柳青墓园接受采访——在人生的高光时刻,路遥向自己的人生导师、文学路上的引路人柳青致敬。
田波从中看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是什么样的精神感召成就了路遥?从此,田波便开始调研柳青生平事迹,他发现,柳青放弃了高级干部待遇和城市优渥生活,在农村一待就是14年。为了更好地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柳青理了寸平头,换上了农民式的对襟袄,戴上瓜皮土帽,俨然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他坚守农村,坚韧地“日拱一卒”,用文学记录新中国的山乡巨变,书写真正的中国农民的故事。
《柳青》导演田波。人民网 郑嘉豪摄
最打动田波的是,柳青不仅是真实的时代记录者、语言风格的创新者,他还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柳青的一生扎根在大地上,他辛勤地创作、朴素地生活,将《创业史》所获的16065元的稿费全部捐给了当地人民。田波感叹,其创作和事迹曾深刻影响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陕军”,但当代青年却对柳青知之甚少。为了让大家重新记起这位人民作家,田波决定在40岁之前,把柳青的风骨和良知,真诚地、真实地雕刻在大银幕上。
“柳青真心热爱人民,热爱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人民为他提供了大量生动的故事,滋养了他,成就了他,他也把自己这份成就换得的金钱回馈给了当地的人民。”田波说,“我们想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血脉传承真情实意地纳入电影当中,展现给更多的人。”
六年磨一剑 还原时代和人物质感
六年光阴,只为打磨一部好电影。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句柳青用来鞭策自己的话,同时也不断鞭策着影片主创团队。
六年前,田波开始筹备电影《柳青》,除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他走访了柳青出生、生活的地方,积累了关于柳青的大量素材。写剧本时,田波给自己立下“六不三坚持”的原则:不篡改,不拔高,不贬低,不概念,不说教,不献媚;坚持精益求精,坚持真实还原,坚持创作初心。为了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仔细阅读《创业史》,请二十多位党史专家前来把关,还和柳青的女儿、黄埔村一带的百姓、文学界评论家聊天,掌握了大量关于柳青的艺术细节:他怎样说话、怎样写字、怎样待人接物……柳青的音容笑貌逐渐在田波心中清晰起来。
人物传记片不好拍,尤其是作家传记片,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寡淡的“流水账”。素材太多如何选取?大量心理活动怎样表现?情节上的冲突如何设置?田波最终决定截取柳青人生的几次重大抉择。“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田波表示,柳青这句话虽然朴素,但意义深远。无论身处高峰还是低谷,柳青的抉择都是赤诚的、令人敬佩的,“我想把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最被感动和震撼的细节拿出来,和广大观众分享这些珍贵的故事。”
除了深入柳青的生活、还原人物质感,《柳青》团队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原历史原貌。从柳青的《创业史》出发,团队收购了独轮车等大量农具,邀请300个农民群众参演,并在神禾塬上就种了30亩玉米和30亩麦子。巍峨的秦岭、潺潺的溪水、金黄的稻田、极具乡土味与历史感的戏台和寺庙……柳青笔下的关中大地的乡村之美在光影中铺陈开来。
《柳青》制片人王苗霞。人民网 郑嘉豪摄
为拍摄效果而种庄稼,这是一件花钱又费力的事。作为《柳青》制片人,王苗霞理解并支持田波的选择,她表示,这和他们拍柳青的初衷是一致的,“这六年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主要是因为柳青先生的精神感动了我们,并激励和鼓舞了我们。深入生活是柳青的座右铭,也是我们创作的锦囊妙计。”
演柳青“圆梦”再现一代作家初心使命
“这是一部良心之作”“特别是电影结尾,柳青历经坎坷后,站在塬上,看着朝阳升起,特别让人动容”……《柳青》上映后,成泰燊饰演的柳青打动了很多观众。
选择成泰燊饰演柳青,还得追溯到当年田波为电影《白鹿原》拍摄纪录片的时候。田波发现,成泰燊一直低调沉稳地独处,既有知识分子的慈悲,又有一种农民的朴素气质,“柳青五官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眼睛圆圆的、亮亮的,成泰燊的眼睛也很有神。”
接到田波发来的邀请,成泰燊一开始因角色难度太大而婉言拒绝,“怕自己格局不够,也担心剧本不够好”,但在田波送上第30版剧本时,成泰燊心动了,他表示,自己看到成熟的剧本、成熟的人物才有了信心,甚至觉得这个角色“非我不可”。
成泰燊深知,想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并非易事。他从柳青女儿刘可风写的《柳青传》和《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作品中找到了柳青精神的源头,“从细节方面,可风老师、导演和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些帮助,从他的拐杖、他的笔、他的茶杯等点点滴滴去捕捉柳青先生当年的朴实无华,体验他从西装革履的干部变为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过程。”
《柳青》主演成泰燊。人民网 郑嘉豪摄
“他像一颗种子一样,真正扎进了皇甫村那片大地,扎进了新中国刚刚起步的那个时代。”成泰燊表示,要想“成为”柳青,就要先把自己“打碎”,融入柳青的生命体验。
电影中,成泰燊将柳青的“真”作为表演抓手,努力还原出“作为党员、作为作家、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柳青。在得知妻子马葳死亡的消息时,柳青没有控诉,一个人撑起全身力气走出房间。这一段落,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几度哽咽。原本这段戏中有句台词,但在成泰燊的建议下,台词变为沉默的背影,“无言胜有言,他悲痛却无人可诉。”
成泰燊出生在山西吕梁市交城县,跟柳青的出生地陕西吴堡县只隔着一条黄河。相同的水土冥冥中连接起了他们共同的精神纽带,出演柳青对成泰燊来说意义非凡,“不仅圆了我多年的文学梦,更重要的是,我从柳青先生的身上,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一直以来坚持的‘文以载道’的传统,他将作品和人品合二为一,为现在年轻人的成长,指明了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