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常说,“冬至到,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跟饺子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与医圣张仲景有关。东汉的张仲景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大夫,他所写的《伤寒杂病论》集当时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奉为医学经典。有一次他在外出行医途中,途经白河地区,时值冬季,冰天雪地。
白河两岸的人们缺衣少食,面黄肌瘦,冻得苦不堪言,有些人的耳朵甚至冻伤得很严重。张仲景看到这一景象,心里十分忧虑。他组织乡邻子弟在乡里支起医篷和大锅,在冬至日煮“祛寒娇耳汤”分发给民众,很快就缓解了人们的冻疮和风寒之苦。
这汤有什么特别的?原来,这“娇耳”是以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里面以熬制过的羊杂碎、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儿。喝上一碗祛寒汤,两耳发热,浑身暖和,冻疮也缓解了。后来,这种“娇耳”的做法就渐渐流传开来,特别在冬至天寒地冻之时,吃“娇耳”能祛寒补身,又因为“娇耳”长得形似耳朵,人们相信以形补形,冬至吃“娇耳”也就成了养生习俗,后来,这种“娇耳”又被称为“饺儿”“饺子”。
而南方人冬至日却不吃饺子,他们常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节丸,一食就过年”。南方人又为什么在冬至吃汤圆?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大概在明清时期已经固定下来。这一天的汤圆,又称为“冬至圆”“冬节丸”,是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等馅儿搓成的丸子。因为冬至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人们利用夜里的时间将冬至圆包好,第二天祭祀祖先,并分送给亲朋好友。过了冬至之后,昼逐渐变长,光照逐渐充足,所以,吃汤圆寓意着光明的到来。冬至过后新年将至,远行的人们准备返乡,汤圆也象征着团团圆圆。除了汤圆之外,人们还会做赤豆糯米饭、糯糕等众多美食,并且在冬至这一天喝冬酿酒。
北方元宵和南方汤圆的区别在于制作方法不同,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南方的汤圆则是包出来的。由于制作方法不同,元宵和汤圆在外观上也有差别,元宵比较粗糙,汤圆则是细腻光滑。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习俗,这个汤圆被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人称为元宵,被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人称为汤圆。
北方元宵口感偏硬,馅料也会偏硬。南方汤圆口感软糯细腻,馅料有的是流心状。
北方元宵和南方汤圆都寓意着团团圆圆,象征着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