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电 > 正文
国内大储能迎来爆发元年 “黑盒子”问题如何解决-环球今亮点
来源: 江苏经济报 发布于:2023-04-11 08:25:56

4月9日,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一座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这将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近年来,在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储能需求不断增加,新型储能产业正在迎来风口。

与此同时,4月7日,在中国制冷展上,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等企业纷纷宣布发力储能热管理等产业。储能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国内大储能是否即将迎来爆发元年?

储能赛道,特斯拉放大招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9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正式举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与特斯拉公司在现场签约。这将是继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上海超级工厂之后,特斯拉在中国建设的第二大工厂,同时也是该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

据了解,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国内巨头也纷纷入局储能行业。4月7日,在中国制冷展上,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等企业纷纷宣布发力储能热管理等产业。其分别以能源、智能楼宇产品作为载体,进入储能市场。格力电器在控股格力钛后加速构建“光伏+储能+空调”产业生态;海尔智家在相关产业链推出行业首个智慧低碳“楼宇大脑”,集合暖通、能源、楼宇集控等系统;四川长虹则在新型钠离子电池体系等能源领域发力。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超20家A股公司跨界进入储能赛道,跨界选手涵盖互联网、家电、食品、环保、化工等行业,产业竞争不断加剧。

国内大储能迎来爆发元年?

在“双碳”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迎来了“风口”。

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近870万千瓦。近日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显示,保守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GW(吉瓦),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9.3%;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GW,2023年至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60.3%。

国家层面以及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储能行业的发展。2021年,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至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2022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

从地方层面来看,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山东省能源局最近印发的《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达到400万千瓦;2025年,达到500万千瓦左右。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最近发布的《宁夏“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全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

投资人士表示,随着硅料价格的下降,今年很有可能是国内大储能爆发的元年,行业正处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一系列问题“黑盒子”待解决

虽然当前国内储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新技术路线不断涌现,但整体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规模化发展、市场机制、经济收益、安全效率等问题。业界普遍认为,在市场和政策的双轮驱动下,国内储能将加速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也指出,目前不同技术路线新型储能对应的产业链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新型储能技术大多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对应的产业链体系尚未成形。因此有关专家建议,未来,应该努力构建新型储能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过去一年来,新能源配置储能“建而不用”的行业困局也引发热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指出,新能源配储能利用率低,其中新能源配储能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

安全与效率也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曾春保认为,储能系统各环节单一维度的安全不等于系统安全,集成环节多,问题定位主体不明确,多因素综合形成问题“黑盒子”。未来的储能行业依旧需要把安全性提到最高优先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说,新型储能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未来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要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要降低30%以上。

深挖技术壁垒是关键

当前储能产业为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技术路线可谓“百花齐放”,但不少产品也面临着同质化等问题。未来储能企业需要深挖技术壁垒,成为业内共识。有储能系统集成商工作人员坦言:“从集成系统来看,事实上每家产品的实际区别不大,更多的是体现在企业的资金及在电网端的资源优势上。”对此,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大多数厂家只做到了表面,没有去深挖核心技术。

“目前,储能市场同质化严重,从电芯、PACK到系统都一样,差异性不大。”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储能产品研究院院长杨凯表示,行业洗牌将加快,缺乏核心技术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销售总经理湛晓林认为,全面掌握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的企业最具竞争力。随着电力交易品种的不断增加、交易政策的不断完善,除了成本影响储能电站以外,循环寿命、转换效率等性能指标更能体现储能资产价值,议价空间相对较高。

“未来我们将不断加强技术内功的修炼。”珠海冠宇集团副总裁、浙江冠宇电池股份公司总经理刘建明建议,政府可考虑进一步加大峰谷的电价差,并加大行业的规范力度和标准的制定。“校企合作力度也要加强,有助于快速实现产业化,并培养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人才,对技术的迭代形成支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