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桓温有大功于东晋,然而六十岁的他却在兵败之时,行废立之事,“方废君以自悦,将如四海何”。桓温之子桓玄威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然而在位仅数月时间,他便死于乱军之中,桓楚政权也宣告覆灭。然而与桓温父子备受唾弃不同,桓冲却以贤名闻世,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复兴家族,举步维艰
(相关资料图)
谯国龙亢桓氏在晋朝并不显赫,“八王之乱”后,东晋政权偏安江东一隅,桓冲之父桓彝抓住时机,交结名士,跻身江左八达之列,然而这位“抱中和之气,怀不挠之节”的国之柱石、家中顶梁,没有见证家族兴起的那一天,死在叛乱之中。
桓彝一死,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年仅十五岁的桓温身上,母亲病重,需要以羊为药引,然而家贫买不起羊,桓温忍痛以幼弟桓冲为质,去和羊主换羊,好在羊主看出桓温的不凡,于是提议养育桓冲。这一事件使得桓温一夜之间浪子回头,桓冲也幸运地活了下来。
龙亢桓氏能在东晋兴盛,离不开桓彝的搏命,更离不开桓温的努力,哪怕父亲附庸风雅结交名士,哪怕自己娶得南康公主,在桓温没取到成就之前,桓氏根本入不了王、谢等世家大族的眼。直到永和三年(347),桓温灭了成汉政权,他从“不入流”上升为“重大威胁”。
然而世家大族们只不过凭借曾经的显赫跋扈一时,根本不是桓温的对手,朝廷不愿意桓温做大做强,又不能阻挠他北伐收复故土,于是对桓温的北伐建议弃之不顾,而是接连用名士褚裒、殷浩,惨败不说,还使得朝廷没有反抗桓温的实力。
二、北伐振武,脱颖而出
桓温得势后,他的四个弟弟皆得到重用,诸弟之中,又属桓冲最有胆识谋略,因此桓温最器重幼弟。永和十年(354),任鹰扬将军的桓冲随兄长北伐前秦,初出茅庐的桓冲在白鹿原遇上前秦丞相苻雄,大胜,东晋的兵锋直指前秦都城长安。
第一次北伐颇为顺利,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期待王师的到来,“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桓冲因为征伐有功,拜宁朔将军,义成、新野二郡太守,都督荆州的南阳、襄阳、新野、义阳、顺阳以及雍州的京兆、扬州的义成七郡军事。
永和十二年(356),鉴于羌族首领姚襄久攻洛阳不下,加上前秦和前燕正受内乱困扰,桓温前后十余次上表请求北伐,朝廷顶不住压力同意了。于是桓冲再度和长兄并肩作战,在赶走了姚襄,收复洛阳后,桓冲因功进号征虏将军,后受赐爵丰城公。
兴宁元年(363),桓冲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监江州、荆州、豫州诸军事,桓温于领扬州牧,移镇至姑孰,排行老三的桓豁领荆州刺史,监荆州、扬州、雍州诸军事。桓氏从桓彝白手起家以来,由桓温兄弟十余年发展,已经囊括东晋半壁江山,桓温下一步的野心昭然若揭——废晋称帝。
三、公忠之心,身死称贤
可惜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大败后声望受损,更重要的是他大限已至,只得在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桓冲。知道朝廷对自家的忌惮,桓冲以退为进,放弃入朝掌权的机会,并且将扬州、徐州刺史职位让给辅政的尚书仆射谢安。
“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冲惧逼”,桓冲先退一步,谢安则相忍为安,不仅没有剥夺桓冲、桓豁的权益,反而以荆州委以重任,达到“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桓冲、桓豁兄弟没有在兄长桓温死后就阴谋造反,反而一心为公,继续在一线抗击前秦。
此时的前秦经过天王苻坚的经营,已经是兵强马壮,已经统一北方的他决意消灭东晋。桓冲不敢与前秦针尖对麦芒,只得眼睁睁看着襄阳沦陷,梁州刺史朱序被俘。前秦倾全力南下,更是主攻桓冲的防区时,桓冲忧心不已,派三千精兵入赴建康,以求保全首都。
可当桓冲得知辅政的谢安还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谢氏诸子弟“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气不打一处来,认为东晋将要亡于北虏。但当听说淝水之战大胜和朱序归晋的消息后,桓冲欣喜之余也是羞恨有加,甚至直接病死。
“谈者以为此死,贤于让扬之荆”,桓冲有公忠之心,不怀非分之图,手握兄长部众,本来能够入朝威胁皇帝当个权臣,但他不仅没这么做,反而让贤给更有盛名和才能的谢安;淝水之战,桓冲认为谢氏不可能赢,但当捷报传来时,桓冲不仅夸赞到“群谢年少,大破贼”,还再度以死为让,不去和谢安相争,谢安果然继续统领朝政,并妥善处理桓氏子弟。多次的礼让使桓冲成就贤名,东晋没有因为桓氏叛乱遭受重创,桓氏子弟也没有遭到清算而是继续受到重用,皆桓冲之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