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云计算 > 正文
上海VS深圳:未来工业和都市圈,应该怎么发展?-全球今热点
来源: 虎嗅网 发布于:2023-02-06 14:03:3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 (ID:Weijin_Research),作者:未尽研究,原文标题:《上海,深圳,苏州,工业演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


(相关资料图)

深圳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上海4年之后,又宣布其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上海,首次实现全国“双第一”。

官方公布,深圳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5500.27亿元,苏州43642.7亿元,上海40473.68亿元。在强调实体经济和保卫供应链的当下,深圳在逆势中戴上工业第一城的桂冠。

尽管如此,上海的GDP(44652.8亿元)仍然超出深圳(32387.68亿元)一个东莞有余。

疫情下的超越

中国是世界工厂,而上海、深圳与苏州一向是中国的三大工业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等各项指标遥遥领先。增加值,一般就是总产值扣除总投入,相当于真正增加的财富。

从2022年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推算,深圳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越上海。根据各市最新披露的经济运行情况,2022年,深圳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357亿元。上海暂未公布这一口径的统计数据,但披露了上海规上工业增加值较2021年下降0.6%。根据统计公报,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10739亿,深圳10356亿。考虑到今年疫情期间,上海的规上工业企业先行复工复产,小企业的下降幅度应该高于0.6%,那么全口径增加值料难超过深圳。苏州一般不公布工业增加值。

深圳的工业增加值第一的宝座还有待坐热。以往两年,深圳的工业增加值稍稍落后于上海,但双方咬得很紧。根据统计年鉴,2019年与2020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在均在9600亿以上,深圳则均在9500亿以上。

上海如果在统计公报中公布2022年全口径的工业增加值与上一年相差不大,那么就比深圳少了约600亿元人民币,差不多相当于近大半个月完全没有开工,这正好对应了去年上海基本停工停产的时间。2022年,上海全市自4月进入静默状态,中下旬先后颁布两批重点企业复工白名单,但直至5月上旬,两批1800家重点工业企业也仅复工70%。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去年的缩影。上海拥有特斯拉全球最大的超级工厂,深圳则拥有新能源车销量超越特斯拉的比亚迪。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56.5%,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183.4%。

2022年,经历“残酷的四月”的上海经济,想要保住GDP和工业第一城的地位,面对北京和深圳,一北一南。正如当时未尽研究所预测的,上海很快实现工业的V型反弹,保住了GDP老大的地位。但是在工业增加值上失守于深圳。

从短期来看,全国工业与经济在回归常态,上海工业增加值仍有扳回之力。

工业三巨头

深圳已经连续多年跑赢上海与苏州。2021年是近五年来苏州最接近深圳的时候。根据统计公报数据,前者规上工业总产值41308亿,后者41341亿,相差仅33亿左右。

在这个指标上,上海已经落后深圳四年之久。2022年,深圳45500亿继续领跑,同比增长10%;苏州43642亿,增长4%;上海40473亿,下降1.1%,差距拉大。按照中国的数据发布制度,上述数据还需要最终核实、官方确认,但料难影响最终排名。

世界城市之路

上海这次让出了工业第一的位次,GDP却仍比深圳多出1.2万亿,服务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球GDP过万亿美元的城市,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其中,纽约的GDP结构中工业占比低于5%,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也均低于15%。上海目前约在25%左右。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一流的城市要向万亿美元GDP的世界级城市升级,更大的增长空间看起来并不是制造业,而是现代服务业。

无论是以发达国家城市的城区(City)、大都市区(Metropolitan),还是以城市区域(City Region)来看,发达经济体的城市经济能量聚集度更高。中国一流的城市也建立了衡量城市经济能级的指标,如上海一些区喜欢总结有多少栋楼,每栋里面的入驻企业纳税上亿甚至上十亿和百亿。而深圳也开始“工业上楼”。

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是受到公认的四座“世界城市”,与其城区相比,如果只算上海的市区,接近巴黎的总量,但相比纽约和东京这两个万亿美元之城,尚有差距。

但中国的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多数都是围绕工业兴起与发展的;从目前来看,那些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牢固的城市,基本上都有制造业作为底座,在疫情期间经济也显示出更大的韧性。

服务业不一定就是脱实向虚。很多服务业企业为工业制造业服务,原本就脱胎于转型前的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目前,上海服务业占GDP已超73%,到2025年目标75%;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超63%, 2025年目标66.7%左右。

对产业链更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越来越向研发、设计、品牌、软件、平台、系统、数据、算法、标准和知识产权这些听起来很“虚”的部门转移。真正的现代制造业和未来的工业,正是这种工业与服务业的组合与集成。而那些世界上最顶级的科技型制造业公司,基本上全部具备这些特征。

未来,上海的工业体量的继续跃升,会越来越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重要的还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提升新型的工业竞争力。上海在国家战略性的工业与制造领域所承担的作用,也会成为一股重要的创新动力。

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全球工业竞争力绩效(CIP)前五的国家或地区中,中国排名第二,工业增加值在GDP占比达到了33.1%,高于第一的德国(22.4%),也高于第四的韩国(29.2%)与日本(26.1%),仅次于第二的爱尔兰(40.5%)

但就中高科技类(MHT)占制造业增加值(MVA)的比例来说,中国在五个国家中排名最低,为41.5%,且差距较大。德国与韩国在60%以上,日本与爱尔兰在55%左右。

成就苏州

如果只是比较工业总产值或工业增加值,未来数一数二的工业城市,应该就是深圳与苏州。

这一趋势近几年已现端倪。上海要想继续向伦敦与纽约等世界城市行列挺进,就必须超越制造业。目前,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25%,比重数倍于纽约等世界城市。上海制造业,已经处于比重的上限。

深圳的城市使命不同。去年,深圳再提“工业立市”,相比2005年首次提出时,已经有了更深的含义。在相当上海1/3的土地面积上,深圳创造了占比GDP高达35%的工业增加值。为了争取更多用地,深圳还计划每年以“工业上楼”模式建2000万平方米厂房。去年,广东省还明确支持东莞南部各镇与深圳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让工业用地紧缺的深圳缓了口气。广东提出要再造一个广东,就需要再造一个深圳。

上海可以推苏州工业一把。苏州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42.2%,高于深圳的33.8%。江苏的经济规模正在逼近广东,苏州位居江苏工业龙头,与深圳有继续竞争工业第一城市的家底与动力。上海的优势在于现代服务业发达,可以辐射苏州等工业基础雄厚的周边城市;深圳则自身倚重工业,可以依托香港与广州,实现工业的创新升级,带动周边工业城市联动发展。

但苏州各区市的新兴产业多是异地资本导入结果,大多远离苏州市区,各自为政,并在各地制造业基础上实现螺旋式发展,正在被内部技术经济紧密联系的深圳拉开差距。这不仅仅是苏州面临的问题,无锡、宁波等传统制造业强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此。苏州正在建设数条城铁,希望拉近这些企业的距离。3月1日,苏州地铁将直通上海,沪苏进入一体化时代。

深圳面积狭窄,反而成就了其产业密集度的优势。从城市物理学来说,更加密集的工业与科技要素,有利于激发创新。比较一下东京、纽约、硅谷的经济、金融与科技中心,其影响力并不在于面积大,市区基本上都在1000~2000平方公里左右,正是深圳、香港这样的城市面积。其实力的特征,恰恰是产业的密集与经济的能级。

苏州辖内拥有一批中国顶级的县级市,其中昆山的GDP更是超过了5000亿元。但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经济构成一个密切连接的生态,比各自发展后的简单相加,更具大于其之和的规模效应。

对于上海来说,在发展五大新城的同时,其各区经济之间连接的紧密度、上海作为一个整体的要素聚集度、能级等等,也都决定让上海作为一个整体,产生多少“超线性”的规模效应。

如果观察一下上海的经济地理,上海的城区约2000平方公里创造的GDP约3.5万亿元,略高于深圳的3.2万亿元。考虑到上海城区的服务业更为集中,可以看到,上海未来在于现代服务业更加集中于城区,而在郊区的五大新城,仍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

2万亿美元都市圈

是在辖区内自成工业体系,还是成就一个更大的城市区域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是摆在上海与深圳面前更有意义的目标。

从表面上来看,深圳用上海三分之一的面积产生了上海近四分之三的GDP,但如果细看的话,上海城区的面积与人口都与深圳处于同一量级,而GDP也略高于深圳。所以,上海还有其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广大的郊区有待进一步发展,上海新的规划中称之为五大新城。而深圳的发展空间,除了“工业上楼”,追求新工业都市主义之外,粤港澳大湾区才是其真正的空间。

上海与苏州不是国内首对地铁互通的城市。目前,地铁广佛线已实现广州和佛山的对接。这也是上海大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这两大都市圈融合程度的缩影。

粤港澳大湾区起步于2019年,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区,以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肇庆、惠州、中山与江门等9市。2021年大湾区GDP约12.6万亿,2022年大湾区内地城市GDP超10.46万亿,总额料超前一年。

上海大都市圈起步于2022年,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等9个城市。2022年GDP合计13.2万亿元人民币。

2022年,香港的GDP实际下滑了3.5%,澳门尚未公布。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额,可能暂时居于上海大都市圈之后。但摆脱了疫情的干扰,两大都市圈都有望在2023年撞线2万亿美元。2万亿美元,是包括东京都和周边7县的东京湾区的水平,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湾区经济和都市圈经济。

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实力,上海大都市圈的城市,单个拎出来都相对雄厚。在中国现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上海接近510家,宁波与苏州相加约450家,和深圳相当;无锡、常州与嘉兴相加约270家,多于广州加东莞的约240家。这些企业都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扎根供应链细分领域,类似于“隐形冠军”。

但上海大都市圈的这些隐形冠军没有很好地联动创新。城市产业分工不显著,每个城市的内部产业与创新体系,都追求相对独立。上海、苏州、无锡等制造业强市,高新园区与经开区等实力最强的产业板块,多以外资企业为主导,上海还有央企。民营企业嵌入上述产业体系存在壁垒。

搞跨区域的创新集群,深圳值得上海学习。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市,很多已经与深圳建立了紧密的联系。2022年11月,工信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深圳4个,上海3个。上海的是上海市集成电路集群、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与上海市张江生物医药集群,深圳的是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城市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年位居第二,而上海以往单独排名第8,去年与苏州组成“上海-苏州”集群,升至第6。只有地理毗邻的城市,拥有足够比例的共同发明人,才能在统计中合并为同一个创新城市集群。与大湾区相比,上海大都市圈城市间竞争大于合作,圈内合作专利数量仅为总量的6%。上海与苏州的合作,才刚刚获得世界的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尽研究 (ID:Weijin_Research),作者:未尽研究

关键词: 中国城市gdp 城市经济 工业增加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