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发布的电热暖手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经过对全国13个省市流通领域126批次产品的抽查检测,发现不合格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5.1%。随着寒潮南下,暖手器热销,安全隐患也如影随形,安全门槛到底在哪成为市场焦点。
质量问题屡见不鲜
电热暖手器由于使用方便、易于携带,且大部分售价较低,在秋冬季节备受青睐,但不容忽视的是,电热暖手器的质量问题也屡见不鲜。
(相关资料图)
例如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年初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第3批省级监督抽查中,共抽查流通领域电热暖手器产品33批次,其中20批次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不合格项目为结构、元件、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项目。
此外在10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网站通报2022年上半年包含电热暖手器等10种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期间共抽查了20家销售者的30批次电热暖手器产品,检出不合格产品14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46.7%。
对此业内专家提醒称,消费者在购买暖手器时不能“图便宜”,更要关注其产品构造、发热原理。
家电产业观察家张颖指出,如今电热暖手器产品种类多样,其安全性也各自不同,例如电极发热暖手器产品,当电极生锈,铁锈进入液体,会使电阻效率下降,产生过度发热烫伤用户的问题;电热丝、电热管式暖手产品相对安全,但发热效率稍欠;石墨烯产品发热效率高,使用安全,但价格也相对偏高,消费者在选购时仍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
如何摆脱廉价标签
尽管电器安全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现实中消费者仍然很容易“踩坑”。
北京商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不少消费者反映其暖手宝并不是特意购买的,而是在购物网站用积分兑换,或者加一元赠送的,等拿到实物才发现是三无产品,厂家、合格证付之阙如,用起来烫手,质量缺陷显而易见。此外在微博等平台,家具城以及演出机构等线下实体商户为招揽生意,赠送暖手器的例子也为数不少。
张颖指出,此种现象或能说明,暖手宝这种小家电并不被部分消费者所重视,廉价仍然是其重要的标签,在部分消费者看来,百元以上的暖手宝就算性价比不高,而一些劣质产品也就更容易通过赠送等方式被送到消费者手中。
专家提醒道,实际上生产出合格的暖手器,必要的成本投入并不可少,廉价产品往往意味着生产环节中偷工减料,具体来说,暖手宝在安全保护方面需要防干烧、防火花以及过热自动断电等性能,而防干烧就需要合格的防爆夹和电阻,防花火则需配备导电针,实现过热断电则必有限温器、熔断器,这些零部件藏于产品内部,即便有所缺少,消费者也很难察觉。
业内观点指出,除了零件方面,暖手器的材质、密封性也是判定安全与否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是橡胶材质产品,橡胶含量45%以上方算合格,材质不过关的话往往不耐高温、不耐腐蚀,时间长了易释放有害物质,这样的安全隐患消费者更难觉察。
在张颖看来,暖手宝摆脱廉价、劣质标签势在必行,想要让更加优质也相对高价的产品有销路,离不开消费者认可度的提升,这一方面需要进行消费者教育,另一方面,厂家也需要在外观颜值以及功能集成上有所改进,如今市场上的卡通形象暖手宝便是一种发展思路,从功能来看,集成了充电、夜灯功能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