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0月29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宜兴市绿色低碳产业协会等联合举办的“2022产学研创新合作论坛暨中欧环境科技创新论坛”在宜兴举行。
会议围绕环境领域重要产业需求与创新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对接合作等3个核心议题和环节,邀请中欧科学家、企业家共探创新、共话发展,探索环境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和产学研融合模式,为协同创新、跨越发展提供青年智慧。
论坛主要环节分别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和青年科学家分会秘书长鲁玺、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逯慧杰、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高嵩主持。
一、嘉宾致辞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宾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也牵头成立了中国科学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同时与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联合成立江苏环保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青年科学家分会。他表示,期待此创新论坛进一步打开思路,探索多学科、多平台交叉融合的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学术创新的协同创新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宾通过视频连线致辞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主任委员刘毅在致辞中表示,环境学科是典型的综合、交叉型学科,环境产业发展同时具有前沿探索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等不同类型的科技需求,产学研融合和协同创新可为学科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正积极探索环境前沿实验室等协同创新模式,期望能为环境学科发展、产业进步和领军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他期待论坛碰撞思维火花,推动全新机制下政产学研密切合作。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主任委员刘毅通过视频连线致辞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科学技术局局长张芸霞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宜兴环科园在国际化交流合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国内外30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组建15个重大科研平台,实施46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希望借此次论坛契机,博采众长,为宜兴环科园把脉献策,助力“环保之乡”到“环保之都”的蝶变。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科学技术局局长张芸霞发表致辞
宜兴市绿色低碳产业协会会长蒋介中在致辞中表示,他期待宜兴环保人的技术基因、当地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够为行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切实的帮助;也希望行业专家提升宜兴企业对产业的深度认知与自身技术水平,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结出丰硕的成果。
宜兴市绿色低碳产业协会会长蒋介中致辞
二、学术分享
在论坛的主题报告环节,围绕行业需求与创新方向,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产业力量,就行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创新模式、优秀案例等话题展开探讨。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志伟就“水污染控制领域产业需求与技术创新方向探讨”展开论述,他认为,水污染控制的相关产业应该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重点聚焦减污降碳、节水控水、循环利用等核心需求。对此,同济大学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及首创股份(600008)进行了相关技术探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分享了他对“大气领域治理与管理需求及产业创新方向”的思考,他指出,“十四五”时期大气领域的重点是VOC和氮氧化物减排,因此,深度减排工程技术、低碳发展支撑技术、污染源排放监管和评估、精细管理支撑技术等几类技术将成为重点方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赵明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固危废领域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与资源能源转化创新方向”,他判断,有机固废的资源化与能源化将成为减污降碳的重要抓手。因而需要增加固废领域资源能源协同,并结合当前产业现状进行产业补链,在精细化利用后,有效链接下游产业。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海洋生态与高端装备技术工程中心主任杨强正在南海“深海一号”平台上工作,就“重大环境装备创新与环境产业发展”做远程连线报告。他认为,围绕能源转型、工业规模、乡村振兴三个主题的新装备将是发展重点,对于环境产业,从装备层面,要注重集成和高效性,实现专精特高,注重整体性布局。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效伟介绍了“环境智能感知与信息化智慧化产业方向”,他提到,智慧水务解决方案正从单一的业务向一体化、联合化统筹、智慧化平台发展,发展空间巨大。需要在设备本土化研发、数据精度、行业标准等方面加以提升。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讲述了清研环境创新技术产品化之路,她总结,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造、管理优化,都可以产生源源不断地创新突破的源泉,在环境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方面,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再结合应用场景不断地优化和突破。
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主题,来自国内外多家环境创新机构的负责人及参与者,就创新模式、发展规律、技术成果、技术需求等话题展开探讨。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副院长?stenEkengren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瑞典碳中和技术的发展情况及最新研究方向,他提出,应该把污水处理厂转为生产厂,在处理水的同时回用水并产生能源,生产超过污水厂自身所需的能量和养分,这将成为水处理领域一个全新的窗口。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境工程所执行所长林才顺介绍了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融合创新模式与典型案例,他认为,科技创新存在基础研究有弱点、技术研发有断点、协同机制有难点等问题,对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尝试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配套人才链、资金链,并做了制度上了创新安排。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董立户分享了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产学研融合创新模式,他介绍,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的目标是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环境技术供给平台,目前构建了实验+中试+实景验证的载体配套,希望在向产业端转化过程中放大协同效用。
三、产学研对接
在论坛的产学研对接环节,来自多家环保企业、创新机构、科研院所的与会人员展开前沿技术交流与产学研对接:逯慧杰教授引导来自科研院所的技术供给方发布了7项技术成果,高嵩院长则引导宜兴代表性的环保企业家们结合自身发展介绍了近期的研发需求。技术的供需双方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擦出火花”,为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的推广做好了下一步铺垫。高嵩院长总结,论坛及互动过程有着非常大的信息量交融,这是后续转化的基础,期待疫情缓解的时候进行更充分的进一步沟通。
论坛在政、产、学、研各界嘉宾的热烈探讨中落下帷幕,各方在产业需求、技术方向、协作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初步共识。此次活动加深了各界对于国内外技术创新、产学研协作等方面的认知,促进了中欧双方携手,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