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长得和您一样,那您长得和爷爷一样吗?”儿子的话,勾起了我对父亲的回忆。
父亲,是一种称谓;父亲,是一份责任;父亲,是一生大爱;父亲,是一世情缘。
(资料图片)
我时常在梦中忆及父亲,他是中国亿万农民中的一员,有着农民特有的质朴,又有着自己的特质。父亲的隐忍,令我钦佩;父亲的坚持,令我敬仰。
奖惩分明,一视同仁。这是我对父亲的第一印象。儿时,我总以自己是个男孩而骄横,常在家中耍脾气。父亲见此,从不纵养。
有次吃饭,见饭桌上有我爱吃的蒸鸡蛋,便立起身子不顾一切地伸出双手一把将碗抢到自己面前,想一人独享。父亲呵止了我,用勺子分了一些给姐姐们,我便将饭碗搁置一旁,生起气来。父亲立马将我的饭碗端走,放到了书几上,还说:“不吃过算了,自然不吃就代表不饿,那就等到晚饭时再吃。”
我见势不妙,立马变乖了起来,趴在桌上、一言不发,拿眼偷偷瞄向父亲。父亲自顾自地吃着,并不看我,我感到无比失落,放声大哭。母亲见状,便向父亲求情,父亲不为所动。
两个姐姐也跟着求情,父亲厉声说:“今天,你们谁都不要求情,就让他饿着。让他懂得做人的道理。”
父亲说话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点我算是领教过了。从那以后,我渐渐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有了规矩意识。
待人真诚,勤劳善良。说到做到是父亲的人品,印象中但凡能帮忙的,父亲是有求必应。在父亲的人生词典里,没有“拒绝”这个词。
父亲属于乡村能人,是小有名气的泥水匠人,砌锅灶、盖草屋,样样精通。他还精道篾匠活,编出的竹篮精巧耐用,为邻人亲友所爱。除此之外,父亲还识得一些中草药。
正如此,每当农闲,来我家请父亲帮忙的人络绎不绝。这样的景象,持续有十多年。每次来人,父亲都是满口答应。
晴天,父亲多是坐在人家屋头上,一层一层地铺草盖屋;阴雨天,父亲不是帮人家砌锅灶,就是在编织竹器。父亲做事,母亲跟着打下手。
洗菜篮子、淘米篮子、小猪篮子、装草篮子、鸭围子、鸡罩子、鱼篓子,父亲编出的竹器种类繁多,整齐地摆放在堂屋下方的鸡笼上。尽管多,但过不了几天便一件不剩,都送了人。
有一次,过路人见我父亲在门前编织小猪篮,驻足观望,待父亲编好,他又拿在手中掂量,终是爱不释手。他开始与我父亲套近乎,说来说去竟然与我家沾亲。一通操作,那人拎走了一担崭新的小猪篮。
我一直以为父亲很“傻”,总是不计报酬地
帮这帮那。
后来,我才知道自己是真傻。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积善。那年,我读师范缺学费,四处筹钱。在最困难时,父亲曾给予帮助的邻人伸出了援手,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
父亲做事不知道奸滑,从不玩心眼,常被说成“好老先生”。在我心中,父亲是个正直的人。
隐忍担当,爱妻护子。父辈的不睦,是我童年最大的阴影,像无形的网罩在我的心头,持续了很多年。
父亲共有兄弟姐妹五人,兄弟中父亲排行老大。身为长兄的父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争吵,升级为打架,在我读师范前,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
及至今天,父辈都已作古,那一幕幕仍难以抚平。
中考前,父亲被二叔打了,伤了肋骨。我很气愤,要出去拼命,却被父亲呵止了。父亲的话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小老窝子,你大不是打不过,但不是打就能解决。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考上了就给你大争气了。”
我知道父亲的内心忍受着怎样的悲愤,毕竟手足之间的相残是令人谈齿的。
父亲最能承受,从不喊疼。五十出头的父亲,满嘴牙齿便所剩无几,父亲拔牙都是自己动手。一根纳鞋底的线绳,一头拴住牙根,一头系在门拴上,只见父亲猛地起脚揣向大门,那颗牙应声而落。我不敢回想那场景,只觉得父亲对自己太残忍。
最令我震惊的是,有回父亲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背,口子如张开的嘴巴,白骨清晰可见,血流如注。我惊恐万分,放声大哭,而父亲却不以为然,只是用新棉花蘸了些香油敷住伤口,用线绳捆扎再套上袜子了事。
母亲体弱多病,每次病重,父亲总会急切地去找赤脚医生。父亲陪母亲到县城看病是常事,他总对我们说要好好孝顺母亲。
父亲的严厉,只在我做错事时。大多时,他都是将我扛在肩上,疼爱有加。
终此一生,甘作牛马。父亲病危时,仍然在劳作。每每忆及,心中多有悔恨。父亲的病是在端午前确诊的,说是中晚期,那时,我还没有谈对象。父亲不舍得花钱,说是留钱给我找对象。
父亲,是真不怕死。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从确诊到病危,他没有歇过一天。双抢时,硬撑着坐在田头,见我和小舅用牛不在行。冲到田里,一把夺过犁梢,那不听话的牛顿时没了底气。见此,我强忍着泪水,默默祈祷。我的父亲,一直到死都那么坚强。
父亲病危,是在三秋前,他依然坚持着,吃着止疼片,拖着虚弱的身体,坐在草垛前打起捆稻把子的草绕。
父亲走了,走在2001年的深秋。那天的雨,有些凄凉。临终前,他还不忘交代我母亲:“你妈,我死了,你不能哭。儿子还没讲人,你要保重身体。明年讲,明年接,明年就能添孙子。”
都说天底下父亲的爱粗犷,但我却觉得父亲的爱很细腻。
时至今日,父亲对我的影响一直都在。夏日里,父亲将我抱在怀里下塘洗澡的场景总在眼前晃荡;冬日里,父亲帮我搓背的舒爽时有体会。
“儿子,不要这山往那山高。人,只要德性好,就好。”永远记得父亲带我托亲戚提亲时说的这句话。
我时常在想,若是父亲活到今天,我对他的态度会是怎样?
只是,正如我儿子所言:这是无解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