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温历史性地逼近41℃,人们除了“热”,什么都不想聊。商家遇到高温,都成了“爱迪生”。手持风扇、脸基尼、防汗贴……各式各样的“防暑神器”随之诞生。
这些兼具脑洞与实用性的“小发明”,创造了新市场。而近年走红的空调服,更像是这些“草根发明”经过排列组合后,诞生出的“新物种”。
空调服里真有空调吗?
【资料图】
那么空调服里真有空调吗?答案是没有。“空调”只是形容词,空调服里只有一套“衣载风扇”,一般安置于衣服下摆位置,自下而上,为身体灌注流动空气,加速汗液蒸发。
空调服外观看似新奇,但它其实是一个问世已超十年的传统产品。有资深商家表示,空调服早已打入日本市场,一年能卖出百万件,是中国小商品出口的又一代表。但在国内市场,这一产品的毛利率甚至比传统工业产品更低。甚至,空调服至今还没有出现成熟的品牌和标准化的技术。空调服行业,出了什么问题?
“魔改”传统夹克衫,“草根发明”总是容易被粗暴地打上“智商税”标签。但从网上的众多产品评测,以及消费者的实际反馈来看,空调服真的有降温效果。
更有说服力的是,在日本,空调服已成为户外工作的常规装备,供给汽车、钢铁、建筑等企业,年销量峰值曾逾百万。张威的工厂,即是日本空调服的主要供应商。
“2008年开始,我们和日本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日本市场,目前日本市场也是中国人在做,只是部分工厂搬到了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国内市场我是从2012年开始的,也是第一批玩家,最初我们年销售额只有5万元,几年后慢慢做到了5000万元。”张威介绍道。
空调服在国内市场的爆发开始于2018年。当时张威的工厂在1688、淘宝等平台的网店,一天能卖出上千件。“我们有自己的服装、风扇生产线,但电池和电机需要进口。整体品控、成本控制、利润空间等,较同行还是有优势的。”
自建供应链是一种选择,也有部分空调服商家倾向于轻资产运作。零部件全部向风扇、服装、充电宝工厂进行定制、采购,自己负责产品设计和营销。
“风扇、电源安装在衣服上的什么部位,风扇功率、电路走线,这些由我们根据市场需求设计。”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商家罗先生说,目前他的产品主要销往日韩市场,定价在20美金一件,但不包括电源。“电源我们不提供,让消费者自行选择信赖的产品。”
低价竞争 缺乏品牌化
“风神”是日本空调服市场的成熟品牌,亚马逊上,其产品定价在400元至800元之间。较之国内,日本空调服市场在标准化、品牌化上都更为领先。甚至,日本运动品牌美津浓也针对性地推出了预留风扇孔的空调服夹克衫,起售价约240元人民币。
在日本,从风扇、电池到服装,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统一的产品标准。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可以自行选购风扇、服装、电源等配件进行组合。
而国内市场仍处在草莽阶段。主攻国内的广东商家徐先生解释,这一行业目前供给饱和,毛利率、技术迭代空间有限。市场规模在经历了早年的指数级增长后,如今也稳定在200万件左右。“门槛不高,导致国内市场参与者多,很难做。”
“低价竞争”“品牌化困局”是目前国内空调服市场瓶颈的主因。而空调服产品的主流用户群体主要是户外工作者,他们尤为在意性价比,于是“便宜”成了当下商家争夺市场的筹码。
“低价竞争到最后,整个行业都没有多少利润。”徐先生对行业的低价竞争深有体会。如今他的产品净利率不足10个点,而长期的低利润又使得商家缺乏投入研发和营销的资金,这是一场负向循环。
“没有商家会给这个产品做广告,这无异于给同行做嫁衣。因为产品本身缺少差异化,很难打造品牌力,最后比的还是价格。”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从产品到产业还要多久
家用种菜机、加湿器、电热毯、充电宝、空调服……这些带着DIY色彩的“小发明”,早期以并不高的技术含量、极致的成本控制、新颖的效果,俘获了一片又一片空白市场。但支撑产品走向产业的,是其所提供的普世价值。
据人社部数据,2021年我国有接近3亿的农民工,这些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很大一部分都在室外。空调服基于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为户外工作者们提供了平价可行的降温方案,这既是产品价值,也是社会价值。但问题是,国内市场充分饱和的供给,使行业暂时性地陷入了低价竞争。记者采访的几位商家,对于空调服的行业前景,态度都略显悲观。
同时,这也不仅是空调服的行业困境,而是每一个从技术竞争滑向低价竞争的行业的症结。
但也有乐观的变化发生。新能源产业在国内如火如荼,随着未来电池技术的提升,有望为空调服等产品带来升级。同时记者观察到,如今工友们也乐于在短视频等内容平台上,展现其生活。空调服完全有可能通过新兴社交媒体“种草”,提升知名度和销量。
业内人士指出,“从野蛮生长走向标准与规范,是任一行业的必然。我们期待产品不断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商家和消费者共建一个良性的市场秩序。”
(综 合)
来源: 消费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