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经常能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训斥自己的孩子:“你也就在家里跟我发脾气,你倒是去外面横啊?就是个窝里横出门怂的家伙!”事实上,很多孩子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家里飞扬跋扈,蛮横霸道,稍有不顺心就要发脾气、和父母顶嘴,甚至是吵架。一到外面就老实巴交,乖得像一只小白兔,即使遭到别人打骂,也不敢出声反抗。其实,孩子“窝里横,出门怂”的问题并不能全怪他们,背后暴露的真相才更值得我们反思。01【 “窝里横”,多源于无规则的爱 】
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有的还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家里就这一个宝贝,走到哪都是爷爷疼外公爱,都喜欢得不得了。日常就是一家六口人围着孩子转,宠爱得不行,孩子一有什么需求,家人就立马满足,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有一次,我带小宝到朋友家玩,刚好遇到她儿子在家里闹。非要买跟姐姐一模一样的小猪佩奇玩偶,朋友刚开始不肯买,因为觉得同样的玩具,买一套就够了,姐姐和弟弟可以轮流玩。结果她儿子大发脾气,不停地哭闹,还把姐姐的小猪佩奇摔到地上。朋友连忙哄儿子:“好了好了,我给你买还不行吗!”儿子哭得更大声了:“我现在就要,你现在就去给我买!”朋友一边尴尬地朝我笑笑,一边赶紧让老公出门买,而孩子在爸爸走后,立马从地上爬起来不哭了。每一个窝里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规则不清、无限宠溺的父母。而父母的一味妥协,只会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两样东西:第一,发脾气;第二,只要自己坚持发脾气,父母迟早会妥协。孩子窝里横,是因为他知道,父母永远爱他,窝里横不仅能达到目的,还不会被惩罚。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越是有安全感的环境,越容易无拘无束、显露真性情。但过分的爱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给予,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仁慈,而是伤害。02【 原生家庭引发的“后遗症” 】
孩子的言行,大多是父母的投射。他们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原生家庭引发的“后遗症”。在不少家庭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沉迷电视,爸妈强制关掉,他立马开始撒泼吵闹,你刚拿起鸡毛掸子准备“教育”一下,爷爷奶奶就赶紧“救场”。对这种“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的现象,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孩子发脾气,能换来家人的妥协,那这招在外人面前不好使的落差,会让他们失去安全感。而这也是孩子拥有两幅面孔的根源所在。就像电影《奇迹男孩》中的奥吉一样。他天生面部畸形,到了五年级才上学念书,同学们讨厌他“奇怪”的面容,就打他、骂他、嘲笑他,明明被伤害了,奥吉却选择沉默、容忍。他只能回到家,把心中的怒火发泄在家人身上:面对父母的殷切询问,奥吉会对他们发脾气;姐姐试图关心他,他不仅视而不见,还会大喊:“给我出去!”奥吉表现出来的窝里横,与其说这太过自我的表现,倒不如说是无原则的妥协,滋生了“窝里横”的土壤。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过这样的一个观点:
当个体呈现出“对内强硬、对外软弱”时,本质上是精神上的“趋利避害”。可见,孩子“窝里横、出门怂”,是本能,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当孩子的精神人格不够成熟时,父母的正确引导就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孩子“窝里横外面怂”的情况呢?01在家中建立明确的规则不要对孩子继续放纵宠爱。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对孩子的需求可以选择性地满足,并设置一定的界限。“我可以满足你这个要求,但你要答应我这样!”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要以他为中心,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够被满足。在制定规则后,只有坚决执行,孩子才会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窝里横’是没用的,爸妈不是‘任我摆布’的!”02踏让孩子多外出,增加社交机会多和同龄的小伙伴们玩耍和接触,让孩子经历一些事情。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是“怂”的,但是随着经验的增加,在和其他人不断相处中,孩子可以总结和反思,从而改变“怂”的状态。环境的体验和见识的积累,都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大胆,在公共场所不再胆怯。03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发泄情绪
在家“窝里横”的孩子,往往表达能力有限,除了大哭大闹,想不到别的办法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情绪表达和沟通能力就会落后于同龄的孩子。因此,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要学会思考自己的感受,考虑自己的做法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直接阻止,先学着理解和接纳孩子,然后抱抱他,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你现在生气,可以发一会儿脾气,但这件事,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一方面提醒孩子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坚定地告诉他,发脾气不能达到目的。孩子身上,反映的是父母的思想和言行,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后天不会教的父母。说到底,孩子“窝里横,出门怂”的问题也挺好解决。父母不宠溺,不包办,既给予,也克制,孩子自然能平衡发展,聪明识大体。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