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业界 > 正文
读书 | 十年奋战三部曲,只为文化“走出去”——“中学何以西传?《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新书发布暨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在上海书展举行
来源: 文汇网 发布于:2023-08-23 16:21:42

“早岁谁知世事艰,东西纵贯气如山。为辟邪说答司马,何曾明志报任安。一名荏苒伴昏晓,十载踟蹰迎暑寒。沪上今生羁留日,旅人垂泪透重衫。”在上海师范大学同学们抑扬顿挫地吟唱朱振武教授《壬寅三书叹唏嘘》的诗歌中,“中学何以西传?《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新书发布暨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的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历经十载,终成“汉学家中国故事英译三部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于8月22日在上海书展隆重亮相。三部曲包括《他山之石: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中学西渐:汉学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英语传播》和《归异平衡:英语世界汉学家的中国故事书写》。“三部曲”独立成卷,自成系统,却又彼此关联,互为呼应,形成完整的一环。作者结合异质文化和时代背景,对葛浩文、闵福德、金介甫等46位汉学家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整体研究和系统考察,对他们为什么译、译什么、怎么译、产生了什么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以及怎么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度思考。在新书发布会上,朱振武回顾了十年写作的心路历程,并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是为什么要研究汉学家的中国文学文化翻译,朱振武说,这么多年来,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学文化英译,做得还不够好,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汉学家们的翻译效果大都很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研究,汉学家们的中国文学英译正好为我们提供了镜鉴。

其次是为什么要把研究重心放在文学的外译上,朱振武分析道,要想让国外读者接受我国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这是人们最容易也最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而文学就是在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至关重要。

关于书名,朱振武解释说,三部正好是三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文化来说,中国文学文化就是他山之石,经过汉学家们的恰当移译,都较好地得到了接受,并成为目标语读者的营养,成了真正的玉。“中学西渐”,正是我们这些年来努力的目的。我们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很好地学习了外国特别是西方的文学文化,西学东渐,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到了或者说早就到了中学西传的时候了。最后是“归异平衡”,这里在真正考察汉学家到底是怎么翻译的,为什么这么翻译,达到了什么效果,他们是怎么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徘徊和努力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存在着哪些问题?所以“三部曲”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三部曲”的出版,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副院长韩子满认为,三部著作近乎穷尽式地呈现了英语世界汉学家英译并传播中国文学的情况。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西平指出,朱振武的“归异平衡”理论立足于以汉字为中心的翻译实践,具备鲜明的理论特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2019)”首席专家季进表示,朱振武提出的相似性理论和“归异平衡”论重建了翻译机制和文化秩序。

在现场的众多学者也侃侃而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上海大学教授、《杜甫诗歌全集英译》的作者赵彦春用“强大的冲击力,甚至有压迫感”来形容自己阅读后的震撼,他认为“三部曲”是对研究对象概览式的扫描和深入的剖析,凝练了作者的情怀。

8月22日正值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肖维青指出七夕的主题词是“情缘”,“三部曲”表现的正是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的情缘,它就像显影剂,把汉学家的群像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它更是一座鹊桥,把汉学家和中国文学连接起来,把中国文学的过去现在将来连接起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导张曼认为,“三部曲”以中国立场来撰写世界文学版图中的中国以及中国性,第一第二部呈现中国在世界文学史中的样貌。作者对资料的取舍有其立场。第三部在比较整合中提出归异理论,在这一理论下翻译中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她总结说,“三部曲”是第一部梳理近百年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翻译史;第一次较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多元面貌,打破了1990年代至今翻译界主流持中国文学在海外是社会学材料的观点,让我们知道了中国文学翻译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文学性、历史性、政治性;第一次提出翻译的归异平衡定律,在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文学走出去、走进去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众多学者击节赞赏的“归异平衡”理论说,朱振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优秀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汉学家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始终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着平衡,但不同的社会语境决定着他们归化或异化的力度和倾向,因此在审视他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动机等问题是不能离开社会语境和国际形势。中国学者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是要有要有自己的翻译理论。研究汉学家的中国文学传播和英译,目的当然是研究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也是为世界文学的真正形成略尽绵薄。”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志强说自己一直在思考中国译者和汉学家译者究竟有何不同,这次在“归异平衡”中找到了答案。他认为,“三部曲”以历时体系为框架对汉学家进行整体化评说,这种评说具体表现为,翻译批评文本的“体系化”呈现、翻译研究理论的“概约化”凝练和翻译评点方法的“多维化”运用,其为本土翻译者将来有何作为提供了启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导耿强指出,朱振武是是一个复杂、立体、丰富的人,其作品可称之为“广博”。“三部曲”以宏大的气魄纵览英语世界汉学家群体的翻译故事,阐发其归异平衡的译艺之道,以及文学沟通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转换密码。

作为朱振武教授的博士后,上海电力大学钱屏匀博士分享了跟随导师为“三部曲”作审校的一些令她难忘的事,特别是为书做脚注,朱振武教导她要注意脚注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所以书中每一条短短的脚注,都倾注了无数心血,有很多值得一说的故事。

正如朱振武所说,自己所做的研究就是为了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反思与总结,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参照,以期赓续中华文化血脉,繁荣世界文学文化,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知识桥梁。从十几年前提出“非主流”文学概念到均衡吸纳外国文学文化精髓的说法,从文学引进的相似性理论到文学外译的归异平衡理论,再到研究非洲文学时提出的三大流散理论、非洲性理论和辗转体认说,朱振武始终企望中国和和非洲以及其他第三世界文学这些被“非主流”了的文学文化进入主流,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学文化多样性。

在壬寅年,朱振武完成了这“三部曲”,“历经十余载,批阅无数次,耗费了多少心血,无从算起,也无法计数,但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可以见证其中的辛勤历程。”“壬寅三书”见证了这段岁月,这段岁月也见证了他的踽踽独行。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关键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