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看了几个AI生成的梗图,觉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近而深受启发。我在想 AIGC 对于绘画的意义,可能不亚于AlphaGo对于围棋的意义,AIGC不仅仅能让绘画在工业层面的生产力上得到发展,甚至能一定程度上探索更先锋的艺术风格。
杀不死绘画的,会让它更强大
【资料图】
AIGC诞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被不少画师们联名抵制,其实AIGC不会杀死绘画,因为绘画早就“死”过好几次了,甚至不需要AI出马。
曾经摄影的诞生,极大地撼动了绘画的地位,在摄影之前,绘画是二维平面上唯一的艺术,当时法国画家Paul Delaroche便说:“从今天起,绘画死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面这个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在摄影之前,人们想要“记录”什么,需要通过绘画来进行,这使得大量的画家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更真实。但是有了摄影之后,画家们就可以尝试一些摄影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
摄影没有杀死绘画,反而极大地解放了画家的想象力,画家们可以不在拘泥于关注现实世界,而更加抽象地表达情感、思想和感悟。
而曾经被视作为能够杀死绘画的摄影,也随着智能手机的热销被质疑是否会就此被消解,但是显然手机也好,vlog也罢,更多地承担了摄影“记录”的职能,而无法完全继承摄影“艺术性”的部分。其实历史上彩色胶片的诞生,都曾经让摄影家们质疑这会不会消解掉摄影的艺术性,布列松就坚持认为黑白摄影才是摄影,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所以说大师也是人,也会故步自封。
技术的进步永远会让一部分事务失去一些职能,但是没关系,这些事物具有多面性,它们的一部分职能被消解了,剩下的只能会变得更加强大。就好比被赶下了树的猴子,学会直立行走进而解放了双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被动的。实际上,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认为一项“生命力旺盛”的艺术一定有两项特征:
一、没有过高的实用价值,过高的实用价值会规训艺术创作本身,限制艺术这棵树的树枝朝四面八方生长。
二、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没有最基本的群众参与,就意味着商业上无法自循环。
不过艺术本身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代表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善于利用新技术的个体不会受到伤害。艺术的发展节点以几十年为单位,摄影是1839年面世的,过了20年印象派才开始尝试探索绘画的改变,不善于改变的个体在这个时代终究是很难活下去的。
AI的无遮蔽之视角
正如同自从AlphaGo诞生之后,很多擅长利用AI训练自己的棋手,在棋力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善于利用AI的棋手们已经在赛场上获得了巨大优势,那么画师们能通过AI能获得什么呢?私以为AIGC对于绘画来说则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意义是工业层面的,也就是提高画师的生产力。
如同电影一样,绘画也同时具备工业属性和艺术属性,在娱乐制品生产的过程中,AIGC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定能提升画师的生产力,甚至让一些请不起专职画师的小同人社团,也能利用AIGC的技术生成背景乃至立绘,实际上现在pixiv上面很多小黄文的插图就是AI生成的(不要问我为什么会知道)。
提高生产力并不能直接推动艺术的发展,但是可以极大的解放画师的生产压力(资本家表示并不会),画师多余的生产力就可以投入到一个更前沿的探索(摸鱼)当中去。
第二个层面是艺术探索,AIGC非但可以用来提高生产力,它本身就可以作为艺术探索的先锋。
前段时间AIGC特别火的时候,微博流传了几个段子图。这些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AI在生成这些图片的时候,基本无视了图像的含义,完全专注于图像的“视觉符号”本身,基于纯粹的“视觉符号”做了图像的拼接。比如第一幅图像,大腿根部的线条与胸口的线条在视觉上融合在了一起,虽然最后生成的图片看着有点让人狂掉SAN值,但是又会让人觉得很有创意。
这张图的特点在于什么呢?在于一个正常接受教育,被社会规训的人,是很难意识到在视觉层面,其实大腿根部和胸口的事业线其实在视觉上是一致的。因为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往往已经固定了,他们看到一个苹果的时候,首先想到这是一个苹果,但是AI不一样,AI觉得这是一个圆的东西、红色的、上面有个梗。如果用人类的思维试图去理解AI,会发现AI更专注于视觉符号本身(这里的 AI 特指生成绘画的AI)。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说小朋友画的画充满了趣味,这种趣味其实就是指因为小朋友涉世未深,所以对于视觉符号重视大过于物品的意义本身,反而能够发现成人难以发现的视角,这个和AI的视角其实是有点类似的。
把“童趣”的视角借鉴过来,这种创作手法其实并不少见,绘画作品我了解不多,书法我略懂一二,知名的书法家傅山在作品《啬庐妙翰》中有几段楷书和草书就深受儿童书法的启发,其本身也曾明确地表示自己在儿童书法中发现了“字中之天”。
既然儿童的视角可以被借鉴,那AI的视角是不是也有借鉴的价值呢?而且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竟然在即刻刷到了刘飞老师的动态。下图是AI生成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其实是没有实际含义的,但是其造型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工整和美感,AI无视了汉字的含义,只把方块字当做纯粹的视觉符号学习,然后生成了许多其实没有含义,但是看上去又很像这么一回事的方块字,简直和知名艺术家徐冰老师创作的天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图源:即刻
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AI比人类擅长的不仅仅是大量学习和训练,他们还很擅长做减法,也就是忽略掉很多人类才明白的“内涵”。也许很多的时候,艺术创作就是不需要想那么多,想太多,反而就味不对了,就做不到直击真善美、直击灵魂深处。毕竟王德峰老师曾经在《艺术哲学》中系统性的分析海德格尔的观点,结合AI的作品来看,简直是振聋发聩。
所谓的美,就是对真理的无遮蔽的体现,而艺术,是真理的原始发生。
AI正是在以自己的视角,试图去展现无遮蔽之文字之美。
当然,这不意味着AI就真的能取代艺术家,很多优秀的AI作品背后其实都有生成者的精心挑选与二次加工,如果没有这一道工序卡着,估计很多人 SAN值就要暴跌了,毕竟大部分AI的作品还是很吓人的。
最后再点一下题目,AI到底能不能取代人类画师与人类艺术家?我认为是不能的,但是不善于利用AI的画师和艺术家,会被善于利用AI的画师和艺术家所取代。
人类生命之延伸
写到这里,就不免要讨论一下伦理话题——美和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吗?
AIGC对人的冲击为什么这么大,是因为很多人会把对美、对艺术的欣赏当成“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根本要义之一,如果AI能够创作出堪比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作品,那么人为什么之所以是人呢?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反而对AI的表现感到欣喜,AI是人类顶尖科学家的成果,AI的学习素材更是人类千百万年来智慧的结晶,AI的成功不是某个人的成功,是全人类的成功。AI的成功不但不应该动摇人们对自身的信念,对人类创造力的信念,反而应该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最有力的佐证。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总归是要发展的,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类因为自己的肉体限制,大脑的限制,没办法再推动社会进步了,那接下来的交接棒就得让强大的AI来拿住。
也许有一天人类会灭绝,但是人类的造物说不定能持续下去,这将是我们存在过的证明。正如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AI也将会成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生命的延续。没有一个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而感到嫉妒不安的。
当然,以上对于伦理的思考完全没有考虑版权问题,这就又是另一个独立的命题了。
在这里推荐一本日本的科幻小说《艾比斯之梦》,这本小说用了几个短小的故事来论证我上面的观点,虽然论证不是很严谨,但是我觉得还挺好看的。
关键词: